國務院辦公廳已正式印發了《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對做好這項工作作出新的部署、提出新的要求。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自發日前接受媒體采訪表達了對《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出臺的看法。
王自發:生態環保事業發展越快,越離不開牢固的監測基礎。堅持全面設點、全國聯網、自動預警、依法追責,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公眾監督的生態環境監測新格局,是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舉措。建立統一環境監測網絡,可全面把握生態環境質量及變化趨勢、污染排放狀況、潛在的生態環境風險,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提供有力保障。
記者:兩年前,我國開始實施“大氣十條”,打響了霧霾治理的攻堅戰,大氣治理取得了積極進展。《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的出臺,對我國大氣環境監控治理又會發揮怎樣的推動作用?
王自發:全國一體化的監測和預報預警系統將直接提升生態環境風險監測評估與預警能力,支撐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實現對重要生態功能區人類干擾、生態破壞等活動的監測、評估與預警。因此,《方案》的出臺和落實,將使大氣環境監控治理工作出現相當積極的新變化。
首先,全國監測將逐步走向一體化。《方案》依據“全面設點、全國聯網、自動預警、依法追責”方針,加強空氣、水、土壤等環境質量監測預報預警,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公眾監督的生態環境監測新格局。未來還將加快生態環境監測信息傳輸網絡與大數據平臺建設,將國務院相關部門和各地的生態環境監測數據進行全國聯網共享,依法建立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信息發布制度,實現生態環境監測數據統一發布,建立起全國數據共享與大數據平臺。
在監管與追責方面,《方案》針對當前監測與監管結合不緊密、追究各級政府和企業相關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支撐不足等問題,提出充分利用生態環境監測結果考核問責政府環保責任落實情況,依托重點排污單位污染源監測建立監測與執法相結合的快速響應體系,實現監測與監管有效聯動。此外,《方案》還明晰了各級環境保護部門承擔生態環境質量監測、重點污染源監督監測、環境執法監測、環境應急與預報預警等職能與責任,便于我們工作的落實和開展。
記者: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生態環境監測存在哪些不足?
王自發:我國生態環境監測目前存在網絡范圍和要素覆蓋不全,部門間環境監測網絡規劃布局不統一,技術規范、評價方法不統一,數據缺乏可比性,信息化水平和共享程度不高,監測與監管結合不緊密,監測數據質量有待提高等突出問題,難以滿足生態文明建設需要。
為此,我們首先要統一生態環境監測建設規劃、標準規范,按照《環境保**》要求,統一規劃、整合優化環境質量監測點位,逐步建設起涵蓋大氣、水、土壤、噪聲、輻射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國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另外,要加快生態環境監測信息傳輸網絡與大數據平臺建設,將國務院相關部門和各地的生態環境監測數據進行聯網共享,大力加強數據資源的開發與應用。在信息發布方面,依法建立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和預報預警信息發布制度,實現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和預報預警信息統一發布。
在責任落實方面,要充分利用生態環境監測結果考核問責政府環保責任落實情況,依托重點排污單位污染源監測,建立監測與執法相結合的快速響應體系,實現監測與監管有效聯動。明晰生態環境監測事權與責任,要求各級政府確定的重點排污單位必須落實污染排放自行監測及信息公開的法定責任,加強污染源監督性監測和監管。
此外,要逐步依法建立健全對不同類型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及從事環境監測設備運營維護機構的監管制度,制訂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處理辦法等規定。各級環保部門要加大監測質量核查巡查力度,加強對各類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監測業務活動的監管。必須強化綜合能力保障,提升生態環境監測綜合能力等。